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6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记忆丨张林:重庆往事

张林 新三界 2019-06-06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张林(Jack),1952年出生于重庆。1965年考入重庆外国语学校,1969年到四川开江县插队落户,1971年被抽调到开江县“贫宣队”,后转入开江县普安镇供销社工作。1973年5月又回到农村,当年10月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四川外语学院学习,1977年毕业留校工作。1984年公派到英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回国后继续在四川外语学院工作。1993年举家南迁,在东莞理工学院工作至退休。


原题

重庆红卫兵墓园

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张林



据说重庆红卫兵墓园在清明节假期开放,允许人们进墓园凭吊亲人或朋友。于是,在清明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辗转来到了沙坪公园,寻找那神秘的红卫兵墓园。


其实,对我来讲,那墓园并不神秘。因为在文革期间,我曾经到墓园看过。


记得那是在下乡之前,总希望在离开之前把重庆的各个地方都好好再看一遍,当然墓园也是目标之一,因为那里长眠着一些我的同代人。还有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我正在川外读书,二年级以后开始与现在的夫人谈恋爱。夫人家住沙坪坝,我则住杨家坪。每星期天下午返校时,我们都会在沙坪坝17路公交站会合,或一同乘公交车回烈士墓,或穿过沙坪公园,沿铁路线走回学校。


有好几次在穿过沙坪公园时,便会信步走到位于公园西南角的墓园里,在那里找个地方坐一坐再走。当时的墓园杂草丛生,树木茂密,人烟稀少,没有围墙,与沙坪公园浑然一体,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由此,这红卫兵墓园至少在当时还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去处。


(图片来自网络)


那天,我从川外校园出发,在校门口乘坐公交车到半月楼,然后步行穿过重师校园。记忆中,原来的重师校门与沙坪公园就隔一条马路,但是现在中间却多了一条铁路。如何跨过铁路便成了一个问题。恰好路遇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男人,看样子是刚出去买菜归来。上前问路,他热心地指引我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从铁路底下的涵洞穿过,再穿过一个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没想到竟然来到了沙坪公园的南门。



进入公园,四处一片祥和的景象。三五成群的游人,或在湖里荡舟,或在草坪嬉戏,当然也少不了哪儿都能见到的中国大妈在湖畔载歌载舞。凭着记忆和手机导航,慢慢朝公园的西南角走去。不久,即见到路边有一块牌子,上书“墓园祭扫登记处”,并有箭头指引。循着路标的指引,很快便来到了登记处。登记处就设在路边的一个凉亭里,摆了两张桌子,有两三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在那里登记。


旁边还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列了7-8条“祭扫须知”,其中一条便是,仅限(直系)亲属祭扫,还需凭本人身份证登记并经人脸识别扫描确认。当然也不许照相录像。陆陆续续有亲属前来登记祭扫,先由工作人员手工登记,然后扫描身份证,最后由计算机人脸识别。待身份确认之后,工作人员开具一张墓园放行条,由亲属交给守候在墓园入口处一间玻璃小屋里的便衣保安核对后才能进入墓园。









其实,我来墓园的主要目的是想进去看看我中学一位同班同学的大哥,那位被子弹击中,死在我家门口的同辈人。思绪,把我带回到50多年前的1967年。


当年,从袁家岗、谢家湾到杨家坪一线,集中了许多的学校和工厂,学校有重医、35中、机校、卫校、20中、钢校、工业学校,还有建设厂自己的建工校。工厂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建设厂和空压厂,每个厂都有着数万名职工。当时,我家就在谢家湾20中(现在的育才中学)后面的重庆卫校。我这位同班同学姓L,是一位文弱的女生,家住谢家湾与杨家坪之间的建设厂劳动村。


1967年的5-6月份,重庆的8.15和反到底开始武斗。最初的武器是棍棒加砖头,记得卫校学生把学校唯一的一辆卡车装满了砖头瓦块,开到谢家湾的马路上,朝对方人群里乱仍。在砖头瓦块的战斗中,有人负伤,但基本上没有死人。很快,武器就变成了钢钎刺刀,人们从建设厂车间里一大把一大把地拿出锃亮的三棱刺刀,在人群里分发。


这个阶段,每场战斗过后都有一定数量的伤亡。卫校图书馆阅览室就变成了停尸房,每次战斗过后都有数具或者上十具尸体停放在这里等候处理。再后来,形式越来越严峻,两派都开始抢夺军工厂成品库房里的枪支弹药,也有的就直接抢夺部队的武器。


那时候,我不到15岁,家里不允许我去学校,算是被软禁在家里。起初,我还可以同小伙伴一道,跑到武斗现场远远地看热闹。后来,父母亲上班时就干脆一把锁把我锁在了屋里。穷极无聊之下,只得找些书来消磨时光。


某日,读到一篇关于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小孩在乡村过暑假的小说。小说里所描写的乡村生活着实吸引了我,在河沟里摸鱼捞虾,在堰塘里洗澡游泳,这是多么舒适惬意的生活啊!于是,我主动向父母亲提出来到乡下舅舅家去玩一段时间。父母亲当即同意。


第二天一早,我便在牛角沱上车,经沙坪坝、北碚,来到了武胜县的舅舅家。记得这一路上,汽车被手持钢钎步枪的武斗人员拦截检查了好几次,弄得全车的人一路上都胆战心惊。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没想到这一去便是两个多月。7月份,传来消息说,重庆两派武斗升级,进入枪炮、坦克、舰艇齐参战的阶段。接踵而来的是交通通信全面中断,重庆变成了一座孤岛。


到了9月份,天气开始转凉,中央发布了收缴武器停止武斗的九五命令,交通通信逐步恢复,我才于九月下旬辗转回到重庆。


到家一看,完全可用满目疮痍来形容。砖墙上布满弹洞,房门上满是枪眼,屋里的一张四方饭桌,一条桌腿竟然被子弹击中,几乎断掉。


校园里,到处都可以捡到枪支弹药。可以打飞机的四联和二联高射机枪就随意摆在山坡上,旁边还摆满了一箱箱的子弹。


走在谢家湾街上,举头四望,突然觉得天空一片清爽。原来是因为,以前密如蛛网的无轨电车架空线和其它所有的电力和通讯线路都没有了。街道两旁的所有建筑物,墙上都无一例外地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洞。


弟妹们告诉我,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睡在地上。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全家老小就会带着金银细软,到附近的农家去避难。弟妹们还提到,8月初的时候,就在距我家门口不到50米的篮球场坡下的水田边,一位8.15派的中学生就被打死在那里。


当时正是夏天,尸体很快就开始腐烂。邻居杨大爷(我小学同学的父亲,卫校动物房的工人)看着可怜,才把尸体从水田里拖出来,用一张蔑席盖了起来。好多天以后,死者的家人才来认尸。再后来,死者的红卫兵组织才来把尸骨运走。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九五命令发布之后,两派的武斗停止了一段时间,但并未真正停止。一直到了1968年年底,最高指示发布,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武斗才最终停息下来。下乡前,偶然听到有同学说,我班L同学的大哥,在武斗中死在了卫校校园。我当即便联想到死在我家门口的那位年轻人,他就是我这位同学的亲哥啊!


然而,在这50多年的岁月里,我和L同学尽管一直保持着交往和联系,但我们俩却都小心翼翼地尽量不去触碰这个话题。直到2018年4月初,我从拉萨回到重庆,听说清明期间,红卫兵墓园对外开放。于是我在同学群里发布了这一消息,准备趁这个机会去墓园看看。没想到L同学主动回应了我,告诉我他大哥就安葬在墓园里面,并表示要与我好好聊聊当年她大哥惨死的情况。





墓园附近大妈们跳广场舞的音乐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现实却是,墓园就在眼前,我可却不得其门而入。


此时,来了一对夫妇,我上前与之攀谈,得知他们是来祭扫这位女士的大哥的。然后我便与他们一道边走边聊,来到墓园门口。把出入证交给门口的便衣保安后,我正要与二人一同跨进墓园大门,没想到那保安一下子醒悟过来,说是放行条上写明是两人,只能两人进入。


为了不影响他们扫墓,我当即说明,我是来打酱油的。悻悻然离开墓园门口,心想不让进就不进吧,在围墙外面找个地方拍几张照片也行啊。


最后来到一处地势稍高一点的地方,拿出手机准备拍两张墓园全景。无奈围墙太高,墓园里面的树木又特别茂密,拍出来的照片应该只是一片树林,于是便放弃了拍照的念头。


正准备离开,却被跑过来的一名便衣保安拦住,要我删除刚才拍摄的照片。我说我刚才没有拍照片,他不信,非要检查我的手机。无奈之下,把手机给他,看了半天,我确实没有拍摄墓园的照片,这位保安才把手机还给我,而且没有任何歉意。


我于是再往前走,那位便衣却也远远地跟着我,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一直到我离开墓园。最后,我走出公园围墙,来到墓园旁边的教堂,在那里好歹拍到几张高于围墙的墓碑照片。








几天过后,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前往成都,一来是去看望L同学夫妇,二来也是想与她好好聊聊她大哥的事情。那日饭后,我们坐在一起,L同学打开了尘封50余年的记忆(以下为L同学的自叙):


我们家有四个小孩,大哥生于1948年,二哥生于1950年,我是1952年出生的,我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文革开始的时候,我们兄妹三个都是中学生。我们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参加了造反派,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文革中去了。


1967年年初,原来的造反派分裂成了势不两立的两大派,8.15派和反到底派。造反派分裂以后,大哥是8.15,二哥成了反到底。到了1967年5-6月份,两派开始武斗,我便有些厌恶这场运动了,从学校回到了家里。然而,两个哥哥却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各自组织的活动,包括武斗。他们通常是十天半月才回家一次,匆匆忙忙地拿点换洗衣物就离开了。


7月份,武斗从最初的棍棒钢钎刺刀升级为步枪大炮,坦克也开到了街上。到了7月底,8.15和反到底在谢家湾杨家坪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枪炮声彻夜不断。在此之前几天,我父亲便带着我最小的弟弟逃难到了远郊的乡下,家里只剩下我和母亲,守住这个家。


在此期间,大哥所属的8.15派节节败退,从建设厂弯弯大楼的据点退守到了机校校园。记得是8月4号清晨,在反到底派的强烈攻击下,8.15派顶不住了,开始全线朝沙坪坝方向撤退,听说在撤退途中死了不少人。然而,两个哥哥是死是活,却音信渺无。


其实,大哥当时并不是8.15的一线战斗人员,他是在总部刻蜡板印小报的文职人员。在反到底的二哥倒是一位背着冲锋枪挂满手榴弹,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战斗员。


记得是8月10号的上午,大哥的一位同学突然来到我家,把我叫出门外,悄悄告诉我说:你大哥在8月4号撤退途中,被打死在卫校篮球场坡下的水田里了,你们快去看看吧。


听此噩耗,我顿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然而,我还得强忍悲痛,故作镇定,不让母亲看出任何异样。送走了大哥的同学,我回到屋里,开始做午饭。可是母亲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异常,追问我是不是大哥出了事情。


眼看瞒不住了,我只得把实情告诉了母亲。在经历了最初的悲痛打击之后,母亲让我赶紧去把二哥找回来,同时通知在乡下逃难的父亲和小弟尽快回来。


二哥回家之后,当即去了卫校那个篮球场坡下查看。后来据二哥讲,他见到大哥的时候,尸体上面只盖了一张破篾席,尸体已经肿胀腐烂,有些难以辨认。然而,大哥身上的那件蓝布外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错的,还有他衣兜里的那把吃饭用的勺子,是我们全家都熟悉的东西。


那时候家里穷,大哥就这件外套,平常都舍不得穿。据大哥的那位同学讲,当时他们俩本来是随大部队一起撤退的,可是到了楼下,大哥才想起忘了拿外套。于是又跑上楼去拿,由此便掉了队。等大哥跌跌撞撞地跑到卫校篮球场坡下的水田边时,对面潘家坪(反到底据点)方向飞来一颗子弹,大哥顿时倒在了水田里……


第二天,二哥又独自一人去了一趟现场,刨了一点泥土,草草地掩埋了大哥的尸体。到了9月份,中央发布了“九五命令”,双方的武斗暂时停了下来,父亲和小弟也回来了。我们全家人一起来到卫校篮球场的坡下,最后送一下大哥。


由于篮球场旁边就是卫校的家属宿舍,哭声引来不少大人小孩,陪着我们掉眼泪。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对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妇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多以后的1969年夏天,同学们都回学校办理上山下乡的手续,我无意中见到了张林和他的母亲。当时,我吃惊得差点叫出了声来,因为,一年多以前我在卫校见到的那位头发花白的中年妇女,竟然就是张林的母亲。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从来没有向张林提起过这件事。


后来我们找到了大哥学校的红卫兵组织,他们竟然还不知道大哥死亡的消息,还以为大哥开了小差,私自跑回家了。于是,大哥学校的红卫兵组织把大哥的尸骨与他们学校其它三位死亡的战友一起运到沙坪公园里的8.15墓园,安葬在墓园的坡顶上,就是靠近教堂的那个地方。


后来,不知道是为了修建围墙还是修葺教堂,大哥他们那座四人合葬墓竟然被拆毁了。我们也从来没有去找过墓园管理的有关部门登记,因为,人都死了几十年了,墓也没有了,登记了又有何用呢?


当年的篮球场已经变成了一栋住宅楼。



篮球场坡坎下的水田,也盖了楼房。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往事如烟乎?往事如烟!节日公园的祥和气氛,墓园湖畔的游船,唱歌跳舞的大妈们,这一切似乎都在提示我们:那个时代的历史,已被人们淡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往事又并不如烟!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往事给他们带来的是一辈子的伤痛。尽管可以尘封几十年,但随时可以唤起他们可怜的回忆,触动被搁置已久的泪腺,同时也留给了其他人许多的震撼和思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请大家记住:往事并不如烟!


2018年4月29日

写于莞翠邨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记忆

蒋国辉:一场武斗战殁13个战友

蒋国辉:我赶上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

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不论出身)

唐燕:土默川酸曲曾经是我们的最爱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冯印谱:是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赵兹 :“黑帮"子女的故事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史钊:一个中学生在“文革”中的挣扎沉浮

北影大院 : 荒唐而残酷的文革日子里

吕丁倩:“另类”屈辱中留下一张造假照片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米鹤都:老外红卫兵父亲获周恩来道歉

米鹤都:反思文革不应先追究未成年人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唐燕:我们如何成了暴力革命的信徒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